首页 > 科幻灵异 > 星际机甲生活 > 63 方案确定

63 方案确定(1/2)

目录

虽然理论上,针对五个驾驶员都要进行专门的机甲设计,但事实上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,以及权衡必要性之后,戚玥与安格尔等人商量,设计一个基本模板,然后为每个人在这个模板上添加个性模块,来适应其不同特点。.【.]

这样的好处是其适用性广,现在五个驾驶员可以用,将来等他们毕业了离开了,有新人进来,一样能使用这个模板。

可以说,从某种程度上,这是一劳永逸的。

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,那就是如何设计出一款能适应大多数驾驶员,并具有极强可扩展性的模板。

一劳永逸,也可以说是先吃苦后享福,先栽树后乘凉。

想要享福、乘凉,就要先吃苦——将后面的苦都提前吃了。

所以对于这个模板设计的艰苦和复杂,戚玥早就心里有准备。

她之前为了做委托任务,也收集过不少的资料,此番不但拿出来反刍复习,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资料。

戚玥没有想过一个人完成这个设计,毕竟机甲队是一个整体,为驾驶员设计机甲是他们所有人共同的事情。将来不管谁真正上场亲手组装,至少所有人都参与了设计的过程,最后的结果不是仅仅那五个组装者和一个驾驶员的事情,胜利属于每个人,失败也将由大家一同承担。

所以戚玥整理好资料之后发给了全体队员一份,每个人如果愿意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设计预案,然后集体开会讨论,一同确定方案。

这个设计过程大约是两周。待到第一次讨论会时,一共有包括戚玥在内的十三个人提交了设计方案。简单整理之后,便可以将十三份方案分成三种。

第一种是整体模板整体协调。

即将整个模板作为一个整体,封装起来。组合的时候可以不管个性插件系统,而是先将这个基本模板组装,然后安排统一的接口,再通过这统一接口方式连接一个整体的附加系统。

简单来讲,就是模板加插件系统的1+1组合方式。

第二种则是整体模板,部分协调。

整体模板与前面相同,但是提供的接口不是单一接口,而是给每个补充系统单独独立接口,使得其可以有独立的连接方式,在机甲内的位置和组合也更加灵活自由。坏处则是接口越多,就会越影响模板系统的稳定性。

第三种就更加的化整为零。这一种不提供任何整体模板。每个独立系统,不如动力系统、武器系统、信号系统都分成模板部分加个性化插件部分。

这样的好处是每个系统的可扩展性会更强,缺点则是模板本身的存在意义就比较小了。而且整体机甲的稳定性也会最差。.【.]

每一种方案都有利有弊,虽然追求完美是人类的本能,但是世界上从来基本不存在一种在各方面都绝对优秀的事务。

所以选择更好的不如说是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。

讨论会上为了避免争吵,采用了轮流发言的制度,在每个方案设计者介绍完自己的方案之后,所有成员,包括30名正式参赛队员,以及苏羽和璐璐这样的外围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,谈自己对方案的看法。

这次招来的人里有对机甲大赛并不怎么了解的新生,也有参加过比赛但是没能获得上场机会的老人。相对新生们的茫然和好奇,老人在评价方案时更能从实际出发,从比赛现场的状况考虑。而新人则有着老人们没有的大胆和创新。

第一次的讨论,每个人只说看法,而不当场定下方案。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,最终的方案肯定不会直接采用某一个人,而是会综合考虑。

戚玥也简单谈到了自己的看法:“在我之前总结的三个类型里,我个人是比较倾向第一种和第二种的。首先是因为机甲稳定性非常重要。在比赛中,机甲可以不厉害,不个性出彩,但是如果没有稳定性,就等于拿着一把随时可能走火的枪上战场,最终发生什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。

“其次,机甲比赛的第一阶段组装是有时间和材料的限制的,这也就意味着方案必须考虑到可行性。设计系统能在越短的时间内组装,并保证稳定就越是我们需要的。过于复杂零散的系统不但在组装时,不容易统一调度,还可能在最后的测试排查阶段,对纠错造成麻烦,影响检测速度。”

戚玥也是老人,所说所考虑更多从实际角度出发,而且她又在比赛中真正上过场,知道在临场比赛时是什么样的气氛,也知道在那种气氛下人们的压力会影响哪一方面的发挥,又让哪一方面超水平发挥。

第一次讨论会结束之后,每个人都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可以继续考虑。如果这过程中有新想法,新建议也可以提出。而在一周之后讨论会再度进行的时候,队里意见已经比较集中。所有十三种方案虽然不会有哪一个会被完全采纳,但是大家仍然会选择其中一个是自己最为倾向的,然后再在这一基础上面增改删减。

两个方案脱颖而出。一个是戚玥所做的设计系统,采用的是整体模板部分协调方式。不过她的部分协调也不是所有系统全部打散,而是提供有限几个接口,将增补部分分成三个组别,每个组别做小的内部统一。

直观点说就是1+3的方式。

另外一个系统是由一名来自上院机甲组装系的新生所提出的。其方案虽然是属于第三种化整为零,却并不是真正的零散。

事实上他和戚玥的想法上多有类似。那就是部分的整体化。这名新生的方案做的非常用心,他整理出了这种比赛机甲内部几个重要系统,并做了归类,将其分为四大类,然后每个类别里的系统做内部统一,再通过接口方式连接外部扩充组件。用数字来表示就是4+4的方式。

即便是戚玥看到了他的设计,也不禁赞叹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返回顶部